□耿艷菊
我們都叫她榆奶奶。她并不姓榆,只因為她家的院子里長著一棵榆樹。
(資料圖片)
這不是一棵普通的榆樹,年歲久遠不說,還特別粗壯繁茂,兩個人也合抱不過來。
也許是因為年歲大,也許是因為氣勢蓬勃,我們周邊幾條胡同里的人說起榆奶奶家的榆樹都肅然起敬。
榆奶奶自我記事起就是滿頭銀發(fā)、笑瞇瞇的老奶奶。二十多年后,我離開家鄉(xiāng),站在榆樹下和她告別,她依然是滿頭銀發(fā)、笑瞇瞇的樣子。
大家對榆樹不但有敬畏,還特別親,似乎那是生活中悲歡苦樂的依靠。
鄰里有了矛盾,誰家有了爭執(zhí),一時解決不了,就一起去榆樹下,請榆奶奶說道說道。
誰遇上什么坎了,也喜歡到榆樹下靜靜地待一會兒。榆奶奶從不嘮叨勸慰,她就像慈祥又善解人意的老祖母,在一旁安靜地看著,遞上一杯水、一盤松軟的點心。
榆奶奶一個人生活,但她的日子并不孤寂。她是我們大家的親人,她的小院里總是充滿歡聲笑語。
春天,榆樹下很熱鬧。這時,大家有很多空閑時間,胡同里的嬸嬸大娘喜歡聚在榆樹下做些零碎活計,織毛衣、繡鞋墊,縫縫補補,聊著閑天。孩子們在旁邊歡鬧著跳格子、跳皮筋。
榆奶奶忙著給孩子找吃的,端出她寶貝一樣藏起來的糖果、蛋糕,那是城里的外甥女看望她時帶來的。
榆樹的枝上臥著一串串鮮綠的榆錢兒,偶起一陣南風,吹動枝條,院子里便會悠悠浮動著榆錢兒新鮮的清香,在大家的鼻翼間游逛。
大家不約而同地停下手中的活計,仰望鮮嫩的榆錢兒。
院子里卻不見了榆奶奶。
不一會兒,來了兩個年輕人,搬著梯子,后面跟著笑瞇瞇的榆奶奶。她說,中午都不走了,我請大家吃榆錢飯。
榆錢飯質樸家常,不稀奇,但又因其短暫的時令,勾動著人們的味蕾。
摘下新鮮的榆錢兒,清洗晾干,拌上面粉,上鍋蒸熟,然后調一碟醬汁拌勻,再放一些香油,清清淡淡,卻回味無窮。這就是榆錢飯,做法簡單,吃起來令人難忘。
兩個年輕人沿著梯子爬上榆樹擼榆錢兒。最開心的莫過于孩子,又唱又跳。嬸嬸大娘們站在樹下指揮著,鬧騰騰,一院子笑聲。
春天,仿佛這時才真正到來。
吃了榆錢飯,剩下的榆錢兒,榆奶奶就給沒有吃上的鄰居送去,讓大家都嘗嘗春天的鮮味,她才能安心。
我們這片胡同前面有一條湍急的河流,要想過到對面得繞很遠的路。榆奶奶的孩子帶著大家在河上架起一座橋,架橋時遇到暴雨,他為了搶救架橋的一根木頭,被沖到了水深的下游,再也沒能回家。
榆奶奶早先沒有生養(yǎng),人過半百時才領養(yǎng)了這個孩子。古稀之年,又失去了這個孩子,她花白的頭發(fā),一夜之間全白了。
大家擁到榆奶奶的床前,拉著她的手,紛紛表示,從此,他們都是她的孩子。榆奶奶這才振作起來。
榆奶奶在大伙的照顧下,在榆樹下平靜祥和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天。90歲那年,她在睡夢中安詳地離開了。
榆奶奶走后,大伙輪流照看著榆奶奶的院子,像她還在時那樣整潔溫馨。榆樹依然那么茂盛。
春天,大家還像過去那樣,一直保持著吃榆錢飯的習慣。似乎只有吃了榆錢飯,才迎來了真正的春天。
新聞線索報料通道:應用市場下載“齊魯壹點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齊魯壹點”,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!